第一百七十一章 改革科举-《穿越宋朝当太子》


    第(2/3)页

    赵昕之前,北宋历届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有:《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即便是殿试卷考试内容也着重诗赋,诸科则重帖经、墨义。

    老实说,这样选出来的官员如果去礼部当官都是比较不错的,还有就是修修史书什么的也行,但若要真正的主政一方的时候,往往就是俩字——抓瞎。

    “官家!朝廷今岁开科取士的消息已经传遍四海,若此时更改考试内容,难保应届学子不会对此事哗变!臣以为不若先将考试的内容制定出来,但却不马上实行,留在下一届再实行,如此一来,也给天下学子一个适应的过程!”

    庞籍起身说道。

    “范卿切莫玩笑,须知大宋士子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一朝金榜题名,然而到头来却发现这十年钻研的考试内容竟然不在此次考试范围之内,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朕可以想象,一旦照此实行的话,必定是怨声载道。”

    赵昕笑道。他不由的想起了西昆体和太学体两种科举考试的文风。

    由于宋朝科举内容都是经义之类的东西,也就有了文风一说,宋朝前期受到“西昆体”的影响,形式上追求华丽的辞藻,思想上则空洞无物,而且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简单来说就是矫揉造作,无病乱呻吟。

    庆历年间,范仲淹提出精贡举,虽然失败了,但却留下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太学体”取代了“西昆体”。

    但赵昕来自后世,自然也知道太学体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完全就是另一个极端,

    太学体既没有骈文的典雅华丽,也没有古文的平实质朴,而是近乎偏执地追求隐晦难懂,生僻且故作高深的字眼,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和理论水平高。

    简单来说就是咬文爵字,无的放矢。写文章不看对象,通篇都要翻辞源、查典故。

    “官家!我朝深受冗官之害已久,精贡举已经迫在眉山,如同跗骨之蛆,现今官家锐意革新,需要当断则断,更何况切肤之痛总好过剔骨之痛吧!”

    范仲淹见赵昕犹豫不决,忙出言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