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经济之才-《穿越宋朝当太子》


    第(2/3)页

    “嗯!准了!”

    赵昕想了一下,似乎也没什么不妥的地方,便答应了此事。

    “官家!老臣突然想起,刚成立的商部似乎还缺一位右侍郎!”

    庞籍忽然开口说道。

    商部却右侍郎的事情,赵昕心里自然清楚,本来这个职位他想提拔王安石来担当的,但被张方平以资历不足给否定了,所以商部右侍郎一职便空缺了下来。

    “庞相心中可有人选?”

    赵昕问道。

    “官家!臣保举屯田员外郎范祥!”

    庞籍拜道。

    “官家!先前范祥未经请示朝廷,竟然擅自修筑距离秦州三百里的古渭州城,结果刚一开工,青塘族羌人聚众攻破我军的堡垒杀掉了上千的守军,范祥因此被罢免了陕西转运使一职。臣以为范祥虽然私自修建古渭城,但初衷是好的,只是结果不尽人意。”

    韩琦出言道。

    提起范祥,就得说一说解盐通商了,宋朝盐课是除了田赋之外的第二大财源。

    宋朝的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海盐,即从海水中提取,主要产自东南沿海地区,海盐实行一定的通商制度,允许民间自由交易,官府只收取盐税。

    第二类是井盐,即从井下卤水中提取,主要产自四川,井盐又分大井和小井,大井由官府控制,小井则允许当地百姓交易,官府也收取盐税,但是却命令禁止出川销售,也就是四川产的盐只能在四川卖,一旦你拿到外面卖的话,就以走私罪论处。

    第三类就是池盐,产自今天生西运城的盐池,眼下叫解州,属于永兴军路,所以俗称“解盐”。

    解盐与大井盐一样,采取严格的官榷制度,官府负责征用当地民夫到盐池工作,工作时间是五年,每年都要按照官府的定额完成“种盐”的任务,每户大约2300石,解盐出产之后,官府再征用民夫运输到各地销售。

    但官榷如同茶官榷一样,主要有三大弊端,第一,运输任务繁重,兵民不胜疲劳。第二,民夫种盐只是为了交差,没有工作积极性,交出来的盐自然也就没有质量保证,但官府却控制价格,无论好坏,价格居高不变,第三,就是同茶官榷一样,生产、运输、保存等损耗太过严重,官府得不偿失。
    第(2/3)页